中国一定要搞北斗
正因为透彻地认识到拥有独立自主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极端重要性,所以中国下定决心独立研制北斗,确保成功。
1994年10月,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她得到消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立项建设,并来到北航招生。
“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两个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导航系统还处于空白领域。中国一定要搞北斗!我当时想都没想就投身到北斗的研发中。”23岁的她放弃了外企的Offer,毅然投身于北斗事业,负责北斗的用户机研制。
然而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远远超出她的预料,“刚工作那阵儿,待遇不高,每个月只有三四百元的工资,4个人住在一间宿舍里。办公地点就在招待所,闷热的夏天里,只有一个摇头扇不停地转。”这还不止,她还要背着十几斤重的机器,在东北的大雪天里蹲守监测,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累晕过好多次。
但这些与北斗的吸引力相比不算什么。“没条件就创造条件,没人才就一个顶俩”!整整
7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她和她的团队亲眼见证了第一台北斗用户机的诞生,这个重大几十斤的“庞然大物”——一代北斗用户机终于能够接收到北斗卫星信号了,这一夜注定无眠。甚至到第二天,她仍然兴奋地无法入睡。不过这是她第一次舍得花一整天的时间美美地睡一觉。一代北斗用户机的诞生意味着从无到有,把看不见的东西变得看得见,把理论设计的东西变成真实的存在。通过一个用户机,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这在当年,没有人知道成功与否,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次地试验,探索,才完成了这个打破封锁,占领高地和世界强国赛跑的重大突破。后来,二代北斗用户机完全可以放置在手表和手机中。这背后吃过多少苦,迈过多少坎,只有“北斗人”自己知道。
用北斗架起生命的保护伞
随着对“北斗导航”研究的深入,“中国北斗”逐渐从创新型科研转换成实用性科研,将“北斗”运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北斗人”也开始向贴近民众生活的方向转变。
2007年,她也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从北斗导航研发系统转到交通运输行业,牵头承担首个北斗系统民用示范工程,建设管理“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
刚转行时,家人很不理解,之前的研发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转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头起步,从零开始。她的一番话,打消了家人的顾虑。
她说,世界上有两大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它们几乎同步建设,可是GPS做到了让全世界离不开它,其中最大的原因是GPS通过产业链来反补系统建设。我国交通行业拥有一千多万辆营运车辆、十几万艘营运船舶,还有高速公路、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是卫星导航最大的用户。转业交通,就是想让“北斗”用起来,让她成长、壮大!
20年前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的她为“北斗”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职业军人。20年后,为了北斗,她放弃了军队生活转业到另一个新的领域。虽然身份角色变了,但她追随北斗事业的心一直未变。
如今,通过北斗车载终端的应用,重特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得到有效控制。装载了北斗系统的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可以有效加强道路安全监管。2015年,全国较大等级以上道路运输行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2011年分别下降31.5%和37.1%,其中重特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6.7%和48.9%,创历史最好水平。北斗示范工程也超额完成推广任务,带动400多万台北斗终端进入交通领域,实现产值上百亿元。
“交通科研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踏朝霞,迎风雪,城际如梭,高铁山间过。野鸟衔枝蓄冬巢,迟暮中年,无暇时光错。”
这是她在出差时,即兴写出的诗句。转业交通信息中心后,在别人看来,她的工作远比转业前的研发工作轻松得多。可现实却是: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漂在全国各地,对她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状态了。
她之所以这样到处奔走,是因为,她需要做“北斗导航系统”在交通行业的示范工程,由于“北斗导航”刚运用到交通领域,整个行业比较抵触和疑惑。
为了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北斗的应用,她夙兴夜寐。
2012年,她一年内组织了5次工程协调会。有一次北京大雨,航班大面积延误,9个省份、30多人,从半夜到凌晨,飞机陆陆续续着陆。她顾不得第二天还需要组织会议,坚持亲自接站。一位地方的同志感激地说:下这么大雨,你不接我们也是正常的,你还用自己的私家车来接站,我们再做不好工作就太对不起你们了。说实话,她这样接送了一夜,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接待是为了接近,因为她明白,只有接近,才有机会和大家心贴心地沟通,才能让大家明白,通过示范工程的引领,可以让老百姓认识北斗、接受北斗、热爱北斗,让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强大起来。
终于,通过北斗车载终端的应用,“北斗”成了我国交通应急指挥和日常安全监管的“千里眼”“顺风耳”。
目前,北斗导航在行业的应用已经发展到400多万台。她说,4年前,北斗的行业应用还不足8万台。行业应用400多万台是什么概念?目前全国应用北斗系统的生产、服务企业有上千家。
在技术上日渐成熟的“北斗导航技术”如今正越来越多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北斗菜”、北斗魔盒、北斗时空表……随着穿戴设备、智能制造以及其他各种智能硬件的兴起,“北斗+”概念逐渐实现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有一次,25名探险爱好者在可可西里无人区遇险,他们就是凭借仅有的一部装有北斗模块的手机,与外界取得联系,顺利获救。
而这所有的方便,都是她和她的团队——“北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和以前北斗的研发相比,现在的工作更贴近民生。就在最近这次到山西一家企业的调研中,她发现北斗车载终端行业标准接口定义不够清晰,导致不同厂家的车载终端安装替换时数据端口之间不兼容。“很多技术问题需要下去沟通发现,如果靠企业层层反映就会滞后,交通科研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王淑芳,现任交通运输部导航中心高级工程师,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研究员之一,她既是两代北斗系统建设方案的论证者,也是4项国家军用标准的执笔者、北斗导航技术的顶尖专家,组织实施6项北斗卫星导航示范应用工程,攻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央国家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北京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距离北斗系统建设的第一声发令枪,已经过去整整22年。“北斗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并将中国卫星导航事业推向了世界的顶峰。王淑芳也将自己22年的青春都奉献给了“中国北斗”。
用她自己的话说,前12年,她在和机器、技术打交道,想的是修身治学,技术报国;后10年,把技术应用于人,想的是让出行者更平安,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无法分清孰轻孰重,每一步走来,内心都无比的充实、坦然。
王淑芳说,如果用我的青春,能够换来北斗的成功,就是付出再多我也觉得值,我这一生,做过的最不会后悔的选择,就是选择了“北斗事业”。
正如每一个“北斗人”常喊的口号“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未来“不只是一颗星、一群星,希望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一颗叫做‘北斗’的导航星。”她的眼里满含期待。
上一条新闻:欧洲伽利略再次启用精准定位
下一条新闻:UWB模组在人车定位安全领域的卓越应用与价值